戏剧文化:色彩丰富、样态重叠的艺术景观(十三)

结论

    云南戏剧文化在发生学、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宗教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等学科方面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态景观和层面内容。同时,研究价值之外,这些活色生香的戏剧活动、准戏剧活动和前戏剧活动还是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云南的文化产业的开发,对于云南的旅游支柱产业的繁荣,对于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深入,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财富。用好用足这个资源,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力度;文化产业的开发深度;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结合密度;文化价值与民族个性的自觉高度;整理、继承、创新关系的处理适度等等,都是云南戏剧文化独特性延续并为云南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重要条件。孤立地保护、抢救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的态度,应该被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相结合、与现代规模教育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的整体意识和有效措施所替代。

 

 

注释:

1、此问题戏剧研究界历来颇多争论,它涉及中国戏剧起源的问题。大家公认的是:戏剧起源于巫术祭祀、宗教乐舞和百戏幻术。但究竟何时中国戏剧文化发展为可以称为戏剧的艺术品种,则抒发很多,所据各异。我以为,巫术祭祀、宗教乐舞、百戏幻术和山歌野调、说唱表演之类,孕育了或包含了后来以装扮为核心、借重歌、舞、白这些或独分或综合的不同手段去叙演故事的某些戏剧因素,但它们还不能说就是独立艺术样式意义上的戏剧。审美娱人的戏剧与功利娱神的仪式,在本质上是有根本区别的。我把那些“装神弄鬼”、“祭天地、通鬼神”的祭祀仪式和巫术活动称为“前艺术、前戏剧”活动,从巫术到艺术,从通灵装扮到审美表演的漫长过程中,有一个“脱神圣、入凡俗”的变化,它们还处在非艺术的前戏剧文化时期。转“凡”入“俗”后,还有一个整合爬梳各种成分成为艺术品种的“戏剧”的过程。这个时候,歌、舞、乐、杂耍、戏弄、幻术都杂然一体,特别应该明晰的是,常常有学者将此时出现的以“戏”概括的活动含混地认为是戏剧的出现。戏耍调笑的“戏”与戏剧并非同一概念。包含艺术因素的巫术活动是“前艺术活动”;包含戏剧基因的祭祀仪式、宗教乐舞、杂耍百戏和带一定扮演成分的民间歌舞是“前戏剧活动”;介乎成熟戏剧活动和巫术祭祀活动、宗教乐舞之间的不完善的扮演性叙述性表演,是“准戏剧活动”或“亚戏剧活动”。

2、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6月第1版,199112月第2次印刷。

3、中国ISBN中心199411月第一版,1995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4、戏剧是一个大概念,它应该包含借重不同表现手段的一切戏剧种类: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皮影、傀儡、偶戏等等。我在拙著《戏剧本质新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6月出版)中将戏剧分为依借重手段不同和依媒介中心不同的戏剧类型和品种。称中国戏剧为“戏曲”,来自对中国戏剧文化特征的体认,词牌、曲牌、散曲、套曲在“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传统戏剧里具有灵魂型的地位。装扮做、打的演为“戏”,音乐、唱、念为“曲”,还是符合传统中国戏剧特点的。外国人称中国戏剧为“China Opera”(中国歌剧),不甚确切,因为那样概括就漏掉了中国戏剧做、打程式表演的“戏”的重要表演成分。

5、“文明戏”,是中国20世纪初在“学习西方”的主动与“西风东渐”的文化对撞环境下出现的戏剧现象。中国留学日本的学生看到日本出现的一种从传统戏剧形式和政治时事宣讲需求相结合的样式—“新派剧”,用戏剧活动加入宣传时事政治、强调国家民族利益、鼓动对外战争热情,很对中国知识分子“经世济时、学以致用”、“启蒙与救亡”的心思,于是就学习“新派剧”的方式,用中国传统戏剧的方式与时事演说的激情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来针砭时弊,纵论天下。这种结合成的戏剧样式被称为“文明戏”,取其“文明进步”之意,一时间在中国蓬勃开展起来,以江、浙为中心,北京有呼应,演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当时交通不便,边远如云南者,在昆明有戏剧名家翟海云、名票范悲秋等人以滇剧为基础进行“文明戏”演出的尝试,可见“文明戏”在当时的影响。但“文明戏”存在时间不长,大约在1908年到1915年间,前期发展势头凶猛,“辛亥革命”退潮后,社会环境和生活内容发生了变化,人们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某个中心政治事件上,“文明戏”风光不再,从艺人员多半是“玩票过瘾”或宣泄社会情绪的,没有持久动力,失了社会目标或生活主题,“文明戏”迅速变为内容低级趣味、运作只讲票房的工具,变成滋生腐败、混乱生活的温床而为人所不齿。“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展新文化创造,戏剧文化的重新建设,就是以批判包括“文明戏”在内的戏剧旧文化开始的。

67、参看李汉飞编:《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6月版。第972-975页。

8、唐·李德裕《李文饶文集》卷十二《论杜元颖追赠第二状》。

9、五花爨弄,通常两种解释:一者为唐代对云南边疆携入朝都的人员乐舞者的装束举止的模仿戏耍,调笑娱乐的活动;二是善于幻术和细耍表演的云南人的表演活动。无论是对被称为“爨人”、“爨国人”的云南人的模仿调笑活动,还是云南人自己的歌舞杂耍、幻术百戏的表演,“五花爨弄”被用来指称宋、金、元时期发展较为发达的戏曲活动规制,可见云南戏剧文化与中原的关系及其遗传影响后世的影响。五花,指的是“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五种角色行当;爨指云南,“弄”是装扮模仿,戏耍表演的活动。“爨弄”自然就是“云南式的模仿、表演”的意思了。表演方式“有散说,有道念,有筋斗,有科讯”(明·沈德符《顾曲杂言》),当然,音乐歌舞也不会少的。

10、词牌曲调《菩萨蛮》,亦与云南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往有关系。一般认为,此曲调的命名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乐人装扮的样子有关, “香油涂身,华鬘披首”的头饰发型的概括也好,“……开元中南诏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号‘菩萨蛮’……”(按:唐·苏鹗《杜阳杂编》和《云南通志》均有相同记载的相似描述)的描述比喻也罢,“蛮夷”之称的“蛮”,说的就是云南少数民族。

11、《明末滇南纪略·盘踞滇城》。引自顾峰:《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第86页。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编印。

12、明·杨慎:《陶情乐府》卷四。

13、明·程本立:《宿晋宁》,引自顾峰:《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第44页。

14、引自顾峰:《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第254页。

1519381-19458月因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而流亡云南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大学复员京津,各归其位。各顶其名。

1617、引自顾峰:《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第190296页。群舞台,1912年由商人段筱仙、朱仲和湖广会馆改建用作演戏,始称群舞台,1914年旅滇湘人池翘生(又作池乔生)等人接办,后来屡易主持者,但演出日渐兴隆,形成气候,却是昆明戏剧舞台的中坚。开始京伶、滇伶合作,交替演出。后随主持变化而各地戏班不断变化,风格流派多样,阵容强大,实力雄厚,以名角挂牌取胜。1923年众多中、小戏楼茶园倒台后,只剩两家。1924年,身为滇剧名旦的罗香圃接办群舞台,添行头,换戏码,揽人才,1927年后,另一家对手云仙茶园终究不敌群舞台强势而关闭,群舞台不再延续滇、京合台的传统,只演滇剧,一枝独秀,果然占尽春色。1935年,王汉生接办,从剧院行头到剧场座椅都换旧翻新,延揽滇剧人才的力度更大,济济人才,煌煌戏码,一时被看作是从前滇剧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同时改群舞台名为新滇戏院。

18明·杨慎《升庵诗集·观秋千》。

19、清·康熙·谢俨《澄江府志·瀓阳春社行》。

20、明·沐璘《云南即事》引自顾峰:《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117页。

21、参看《旦东与抗战花灯》(中国民族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22、笔者幼年常到楚雄城郊或外县农村过节,每每遇到春节唱灯。多半是农民花灯爱好者自己组织、自己排演的。松明火把,羊皮草鞋,后来发展到用“汽灯”照明。农民老幼人们脸上的痴迷神态,令我无法忘怀。花灯剧《小河淌水》在2000年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中获得好评,次年春天,又下乡向素有“花灯之乡”之称的弥渡县密祉乡人民汇报演出,从下午三点钟开始,耍龙、唱灯、对调子。晚上演出《小河淌水》,不大的乡场上,挤满了劳动者“灯迷”,有人说到场达万人观众;我目测,至少五千人是有的。我以为,“乡音、乡情、乡故事”是该次演出那样盛况感人的魅力所在,也是花灯广泛群众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直接证据。

23、金重、陈源、尹釗、熊长惠、张一帆《云南花灯》,转引自顾峰:《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143-144页。

24、清·光绪·赵师程《社日曲》,参看顾峰:《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257页诗解按语。

252627:参看薛子言主编、张继成、马鹏副主编:《白剧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12月版,第4-5页。

28、大理白族地区自古是个交通要道,商贾云集,货物聚散;游人使节,戎兵徙徒,络绎不绝。土著自称民家,与外来人口的客家相对应。民家话,就是当地白族方言,白族自己称为“说阿白”。据笔者大学时候的老师、古代汉语、白族语言研究者、白族著名学者周祜说,实际上白族语言是战国时代的汉语言,语音特点、语法结构百分之七十以上都可以在汉语言中找到对应点。

29、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赵州志》,转引自《白剧志》第5页。

30、云南彝族作家纳张元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翻译整理过遗存在他所属的彝族支系——过拉人生活的地区的彝族创世纪史诗《创世纪》,曾经部分发表在《大理文化》上。

3132、参见郭思九《彝剧初探》,在《春城戏剧》1981年第4期。

33、同注(13)。

34、《魏书·獠传》,转引自顾峰:《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11页。

35、唐·樊绰《蛮书》,引自顾峰:《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25页。

36、华文戏剧节是世界华人统一协作的重要艺术节庆,它起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两岸四地为核心的华文世界交流沟通、文化认同的愿望,以戏剧艺术为载体交流思想,切磋演艺,增进了解,分享艺术成果,强化文化纽带,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每两年一届,在内地、香港、台湾、澳门之间轮流举办。1996年开始首届华文戏剧节在北京,1998年第二届在香港,2000年第三届在台湾,2002年第四届在澳门,2004年第五届在昆明。

floyd 发表于 2007-3-23 10:58: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日志分类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小站公告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日志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回复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留言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用户登陆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博客统计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