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化:色彩丰富、样态重叠的艺术景观(八)

六、云南壮剧

1、壮剧的称谓与形成

壮剧大约形成于清代后期,并有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壮剧是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县、乡区域里的壮族民间山歌小调基础上,借鉴汉族剧种的音乐表演、汉族文学、说唱艺术等因素而形成的。壮剧从改编别的剧种剧目、中国古代小说、历史演义故事开始,进而创作取材于本民族历史传说的剧目。据统计,云南壮剧现存剧目逾千,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古典小说、历史演义、经典剧目,区域文化题材占三分之一弱。

云南壮剧流行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为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三个支系。

富宁土戏在富宁山歌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说唱故事的唱腔“哎咿呀”,又在壮族山歌“刷乃糯”基础上发展了新的说唱腔调“哎的奴”。后来,在民国初年又受到广西北路壮剧“正调”和广西“彩调”的影响,发展了“乖嗨咧”、“咿嗬嗨”演唱腔调,成为了富宁土戏音乐表演的四大腔调。

广南沙戏有北路和东路之分。东路沙戏,其实音乐主体就是富宁土戏的四大腔调,但是,融入了广南的八宝地区壮族支系沙人的民族歌舞,形成广南东路沙戏。流传在靠近广西西林地区的洛里、阿科、底圩一带的北路沙剧,也是广西壮剧“正调”音乐与当地民族民家歌舞结合的产物。

文山乐西土戏流行于今文山壮族自治州的德厚区域。由于相对商业农贸发达,人群汇流,该地汇集了不同支系的文山壮族民间山歌小调,融汇了汉族道教的洞经音乐,形成了用本地方言或民族语言、山歌小调来演唱表现故事的乐西土戏。

云南壮剧音乐表演上受别的剧种影响,题材上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剧目和历史演义的影响很深,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了大批剧目,上千种剧目中,有大量剧本保存下来。

2、壮剧的特点及现状

壮剧的音乐主体就是上述的四大腔调,分支不同,所倚重的腔调也不同。壮剧的演出语言根据演出剧目情况使用壮语、粤语和汉语方言。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每一个行当下又有概括了云南壮剧角色特征小行的划分。

广南沙戏按照当地人对角色行当的戏剧功能的理解和舞台管理方便,对行当有新的分法,有小生班、老生班、武打班、旦脚班和丑角班。这种分法,将小生和龙套归为小生班,正生和末脚归为老生班,武生和净脚归为武打班,试图照顾到角色行当的年龄、行当特点,同时又考虑戏路,这种分法,并不比传统戏曲其他大剧种的分法简单明了。就舞台表现而言,沙戏特别长于武戏开打,也因为地区歌舞的影响,沙戏注重舞台表演性,刀枪剑戟,扇翻袖舞,场面热闹,具有很强的民间广场表演艺术和歌场文化的艺术特点。

文山壮剧的代表性音乐近于板腔体;壮剧中也有以相同腔调和不同腔调连缀演唱的联曲体剧目。一般是以某个腔调中的某些曲调根据人物表现需要和行当特征的传统,发展出更多的曲调以配合人物角色的表现塑造需要。

文山壮剧的伴奏乐器,富宁土戏以锣、铓、鼓、地方特制二胡、三弦、笛子、唢呐为主;广南沙戏则以脆鼓、铓、锣、钹、二胡、三弦、月琴和大号为主。

1959年富宁县文工团成立,1960年改名为富宁县壮剧团,以演土戏为主,是为文山壮剧的第一个专业剧团。此前,文山壮剧都是民间业余演出,但具有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历史上文山壮剧的三个支系发展并不平衡,富宁土戏发展最持久和最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经发展到130余个演剧团体。1958年、1959年,三个支系的文山壮剧在政府职能部门组织下,有两次汇演方式的相互观摩学习,促进了地区戏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由此产生的剧目不少,加上后来的创作积累,有影响是:《侬智高》、《大闹金刚山》、《一幅壮锦》、《红河烽火》、《穷山巨变》、《螺蛳姑娘》、《野鸭湖》、《曼瑞毕侬》(《壮乡姐妹》)等等。文山壮剧在云南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有自己的一页。

floyd 发表于 2007-3-23 10:17: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日志分类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小站公告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日志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回复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留言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用户登陆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博客统计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