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化:色彩丰富、样态重叠的艺术景观(四)

一、滇剧

1、滇剧的形成

滇剧作为剧种,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最早提到云南的戏剧表演,常常称为“滇调”,“滇曲”,与后来的滇剧有联系,但还不是一回事。滇调、滇曲是与京腔、楚调、昆曲一类戏曲活动的音乐特征相比较而言来称呼的。它强调了一种“滇味”戏曲的音乐特征。

“滇味”的音乐特征从哪里来?主要是从三大系统的影响而来:一是梆子系统的“丝弦腔”,是北方戏曲音乐,用月琴伴奏,弦索节歌,据考证是从陕西传入的,属秦腔;二是弦索演唱的“襄阳腔”,亦称“湖广腔”,属汉调楚腔;再就是“胡琴腔”,与徽调、皮黄声腔音乐渊源不浅。这些声腔音乐的传入,历史上断断续续,最早有中原唐朝时期,强盛的南诏国与皇权交恶始攻打四川成都,曾有过多次专门掳掠能工巧匠人口的行动,后人记载其中一次的情况是:“……蛮退后,京城传说驱掠五万余人,音乐伎巧无不荡尽……臣裕德到镇后,差官于蛮经历州县,一一勘寻,皆得来名,具在案牍。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80人,其中一人是女子锦锦,杂剧丈夫二人……”8。而汉唐时期,与中原皇帝开滇通路的愿望相似,云南的歌舞乐人也有与内地通好的意图,到中原献演令人眩目的歌舞幻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新、旧《唐书》都能够查找到相关记载。宋元之间,滇黔夷歌,芦笙伴舞、联袂把臂、顿足踏节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已经更多地为内地所知。另外,金、宋、元间的“五花爨弄”9戏剧表演活动的名称,《菩萨蛮》的曲牌名称10,都昭示着云南戏剧文化与内地戏剧文化的交流关系。到了明、清两代数百年间,这种交流越加频繁,云南戏剧文化就在这种频繁交流当中完成了选择、整合与生成的孕育过程。在千百年的沧桑岁月里,云南几乎一直是一块热情开放、默默接纳的土地。接纳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人,意气风发的也好,失魂落魄的也罢,云南晶洁湛蓝的天、如诗如梦的云、诚实可靠的山和纯净多情的水默默地接纳了他们,以及他们带来的文化。然后,用这些文化滋润了云南地域文化色彩斑斓的画山秀水。

云南的外来人口中,有几类人可能将省外戏曲音乐和演出样式带进来。一种是戍边的军队的军中戏班,操练、娱乐、抚慰思乡情怀和振奋征战士气的多重功能,使得军中的戏班演出成为枯燥的戍边军营生活的重要内容。据传说,明末张献中部的四大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率大西军入滇平定安南土司沙定洲之乱的时候,“男子10余岁者拿为小子,打柴割草;女子10余岁者发戏房中教戏……”11可见当时军中蓄戏班的史实。军队出征的祭祀仪式、庆祝胜利时的狂欢盛宴和平日里的攻守模拟与交战演练,都成为戏剧展示的理由与平台。另一种是巡演戏班,随着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跑码头”的戏班也到云南来唱戏谋生,川剧、秦腔、梆子、楚腔汉调、徽调、昆曲京腔等等在明代陆续传入,在清代日渐弦繁管乱地发展繁荣起来。再一种是移民群体、流放者群体或封疆官吏喜好所为,杨升庵谪贬于云南时,终日纵情山水,依红偎翠,饮酒作诗,自做杂剧散曲,也常常听曲观戏。他曾有与友人应和酬唱的散曲《金衣公子·李菊亭携妓夜过》云:“良夜客相过,唤佳人、细马驮。睡痕红界桃腮破,滇音按歌,秦声半讹。金屏笑映如花坐,夜如何?东山高卧,兴比谢公多。”12在吴三桂王滇之时,他本来自谙音律,设家班演戏,饮酒拍曲为自乐,结果影响后世,昆明后来不少大户人家自蓄家班,民间演戏蔚成风气。

“滇音按歌,秦声半讹”,描述的正是外来戏曲文化传入云南后流变的特征,云南戏剧文化正是这种“来源”被“半讹”地改变、改造后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的生成物。一方面,是外来戏剧文化的传入,刺激了本地戏剧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本地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音乐演唱的基础,影响外来文化的携带者和他们的后代,不同文化因素就这样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后来被称为“滇粹”的滇剧。

2、滇剧的特征

云南文化,是非常典型的混融文化形态。“汉妇良家子,从军岁月多。生来小儿女,唱得僰人歌。”13这首产生于明代的五言诗,朴实地描述记载了民族文化交流混融的一种现象。外来文化经由不同渠道进入云南,对云南文化发生着影响,云南地域文化也影响和改造着外来文化及其他们的承传者。云南戏剧文化的发展也正是这种情况。必须说明的是,音乐声腔只是戏曲文化的音乐成分,滇剧在外来多声腔系统和分支的影响下与地方音乐相杂揉,与云南歌舞音乐的土壤相结合,形成了后世滇剧音乐的主体。从戏剧文学的角度说,外来戏曲文化的剧目传入,也是影响滇剧形成的重要因素。《三国》戏、《水浒》神话戏与才子佳人戏都是滇剧剧目的最早内容。事实上,外来声腔弹吹丝弦音乐、外来剧目文学故事和滇声、滇曲、滇调相结合而形成了滇剧样式。云南旧事、滇中奇闻进入滇剧,如《菩提树》、《岁寒交》、《风车庆》、《莲花幕》、《鸳鸯侠》、《情中侠》等等剧目的出现,则在语言文学方面进一步使这种混融文化的戏曲形态地方化——成为云南化的外来多声腔系统的戏曲舞台样式——表演的、音乐的和文学的样式。

通过向老艺人们了解调查和对典籍的查找爬梳,知道的滇剧剧目达1650个。其中绝大部分与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戏曲一样,剧目内容多半是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故事、才子佳人爱情故事。其中很少云南旧事、滇山风云的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一些旧戏新编和现代题材。但总的说来,滇剧是一种音乐上多种声腔整合、内容题材上搬演传统剧目、与中国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程式化、综合性完全一致、唱腔、器乐和念白具有云南特点的一种戏曲样式。念白,剧情中重要人物用京剧念白味儿极其浓重的云南官话,一般人物讲的,就是云南方言中的昆明话了。

滇剧的特色在于:被增减整合过的多种声腔统一在滇音滇调滇方言扮演故事的样式里。唱腔优美,科白亲切,是文化混融的新产物。

3、滇剧的影响和流布现状

滇剧在明、清传入的外来戏曲文化的刺激下孕育,成熟于清代中后期。反过来,在中国戏曲文化格局里占据了一席之地。滇剧名人李少白、翟海云、潘巧云、栗成之等等,都曾经名重一时,获得戏曲界同行和社会文化消费群体的高度认同。如被称为“活关公”的侠义滇剧演员李少白,长身威貌,声腔遏云,“清季京伶游艺省垣,欲压倒滇伶,少白年逾花甲矣,丹桂茶园延以维其声光,少白抖擞精神演《挑袍》、《战鄢陵》二剧,京伶混稠众中,双目炯炯,随声叫好不止,迨收场敛衽,往见之曰:‘吾师乎!吾师乎!’其倾倒如此。”14栗成之被称为“云南的谭鑫培”,马连良到云南也曾“以艺会友”,与栗成之成为菊坛至交。而“西南联大”时期15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刘文典、陶光等学界名人与栗成之的友情往还,也是一段佳话。翟海云作为一宦家子弟下海唱滇戏,广得好评,后又成为其开风气、主演社会的滇剧革新家。

其实,清末民初,滇剧演员人才济济,名角成堆。云南戏剧研究界前辈顾峰先生说:“清代云南戏剧演员赴京师演出者,在《万寿盛典》、《燕兰小谱》、《西川海棠图》、《金台残泪记》及《清昇平署志略》诸籍中均有著录,可见康乾以来均有滇伶赴京……”16他还考证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有过三次录制滇剧唱片的活动,两次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开始由法国百代唱片公司请滇剧演员到上海录制,录制了20张唱片,投放市场后,行销极好,该公司紧跟着就携带器材到云南来录制第二批唱片,对市场非常敏感的美国胜利公司也接踵而至,分享滇剧文化成果。“三次所录约百种以上……这批唱片收录了“群舞台”之后的新滇大戏院时期老中青三代滇剧演员的音响,也是滇剧兴盛时期的可贵资料。”17

跟随着滇剧艺术上的声誉影响,滇剧活跃的地盘也越来越大,走出昆明,在滇西、滇东和滇南的近100个县市留下过历史活动的岁月痕迹。甚至,在贵州、四川,滇剧也曾经有过不小的影响,不但有滇剧演出活动,还有专业的滇剧团体存在。云南省1951年成立云南省试验滇剧团,后改名云南省滇剧团,云南省滇剧院,像是一种对地域特色文化的倡导和肯定,很快,各地都在茶室艺苑演出的人员基础上纷纷组建专业滇剧团,短短10年,1961年,云南省的专业滇剧团有23个;到1963年,到达27个。另外,业余滇剧团就更多了。这些剧团,大部分都分布在历史文化传统较为深厚的滇西、滇东和滇南的地、市、县、镇。在社区文化中发挥着良好的社会协调、文化认同、道德教化和精神滋养的作用。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作用,刚刚建立起的人民共和国政府职能部门提出戏剧改革思路:改人、改制、改戏的“三改”,分别对艺人、运作体制和剧目内容开展了符合新生活、新时代、新社会要求的改造运动。应该说,那是十分有效的。滇剧文化在云南地域文化沿着党的文化艺术方针方向前进、为云南人民服务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984年还有18个滇剧团体,业余团体的活动也并不十分活跃。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州一级尤其是县、镇一级的滇剧团接二连三地消失,迄今似乎只有云南省滇剧院、昆明市滇剧团、玉溪滇剧团、曲靖滇剧团很少的几个专业团体存在了。新一轮改制后还会剩下多少,实在是无法预料。

floyd 发表于 2007-3-23 10:09: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日志分类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小站公告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日志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回复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留言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用户登陆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博客统计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