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欣赏初论(三)

戏剧是一个有机整体

 

戏剧艺术是“假定性”的,“它来自生活但又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准确地说,戏剧艺术是生活的象征,是一种审美创造,它比实际生活更典型、更精粹,因而也更美”,“戏剧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生活表面的摹本,而是对生活底蕴、神髓的深刻揭示与激荡人心的审美表现。”(1

无艺术,自然永远不能完美;无自然,艺术难以成立。好的戏剧留给欣赏者的印象应当是,不仅使人看见了生活本来的面目,而且让人感受到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生活中会发生很多的事情,但多半不具有戏剧性,就是通常人们在生活中认为挺具有戏剧性的事情,其实也未必属于戏剧艺术的范畴。有些偶发事件,比如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被突然从天而降的一个花盆砸死,我们会说他遭遇了人生悲剧,但就艺术的意义而言,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悲剧,因为事件本身缺乏具有一定长度的完整的过程。假如我们在戏剧中表现一个人,他总是渴望好运降临,却总是希望落空,厄运连连,最后,在他快要接近一个令他惊喜的目标时,却被意外降落的花盆砸死,那么这也许就能成为一个悲剧。

戏剧需要对生活中的素材加以提炼和加工,发挥剧作家自身的艺术创造性。中国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李渔提出,戏剧应当“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2)即不让戏剧因为散了形而失了神。曹禺先生在上个世纪80 年代也曾经对场面芜杂的多场次戏剧提出批评,认为这是编剧不去裁减素材,不用功、不努力的表现。这些见解,都是为了提醒编剧应当充分认识戏剧完整性的重要。

对于戏剧所表现的内容而言,一桩不可能发生而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有可能发生但却不那么可信的事更可取,但戏剧的情节不应当由不近情理的事组成,如果一件事情表面看来不近情理,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它却显示了自身的合理性,那么即使这是一件荒诞不经的事,也是可以用作戏剧素材的。比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为成全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钱,契约规定,借了钱若还不上,就从借钱人身上割下一镑肉来。这看起来有些荒诞,但是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莎士比亚让人们了解到,犹太人在信奉天主教的国度里,从来都处在被蔑视、被欺压的地位,甚至在他们向他借钱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侮辱他,因此,作为犹太人,夏洛克的报复心是由来已久的,是十分刻毒的,但却有着真实的显示原因和心理依据。

我们说,戏剧是以一个完整体向世人传达它的寓意的,“完整”的意思不是指戏剧结构的封闭,也不是指戏剧矛盾单一发展的线性模式,更不是指剧中人物关系的简单化,而是指所有的戏剧因素都要符合内在统一的要求,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地有机的联系,共同表达着对戏剧主导意味的阐释。

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指出:“一个作品的整个结构,决定于众多因素的极微妙的平衡;所有这些因素,都必须对整个格局起作用,同时又完全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极平静的场面,在另一个平静场面之后也许会显得令人腻烦;而在一个极喧闹的场面之后,就会是个受人欢迎的调剂场面了。前后关系是决定一切的:在恰当的前后关系里,一个几乎难以觉察的手势可能起排山倒海的作用,一句简单的话可能变成最崇高的诗句。这就是戏剧的真正的奇迹,它真正的诗意。”(3

一出好的戏剧,其中的每个场面,每个人物,甚至于每个细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定是在总体的戏剧情境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契诃夫曾经指出,如果一出戏在开场时出现了一把枪,那么在戏剧结尾时,它就应当打响。荒诞派戏剧表面看来,语言成为了意识的碎片,情节也没有了环环相扣的逻辑关联,人物的性格也没什么发展,这是不是就说明这类戏剧没什么完整性可言了?其实并非是这样。比如对于《等待戈多》,你尝试一下,去掉剧中的一个人物,或减少一个场面,回头你再看,就会发现这个戏出问题了——内在的节奏无从谈起了,原来的意味失去了。

好的戏剧,其自身的存在,就已经建立了内在因素的微妙平衡,这平衡的打破有时候是致命性的。我本人特别不赞成对经典名著的肆意改动,因为,随意的解构或将名著当成任意发挥的素材,其结果是名著与篡改后的作品的两败俱伤:名著自身丧失了完整性,这会对那些不了解名著的人造成认识上的误会;而经改编后的作品,由于无法摆脱名著构思的束缚,自身也很难获得富有创意的自足的整体效果。比如,让我们想象一下,《窦娥冤》里的窦娥死后平静入土,不再化作鬼魂复仇了;《秦香莲》里的秦香莲也以宽大为怀,不再要求处死忘恩负义的夫君了,那么这样的戏还能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呢?

对于戏剧欣赏来说,细节的体会固然重要,但整体的把握才是更为重要的。要做到比较准确地理解一台戏剧,必须对戏剧的一般规律有所掌握,此外,戏剧发展至今,出现了很多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后现代主义等等,每一种流派有其不同的艺术主张和审美特征,这就要求戏剧鉴赏者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固有的鉴赏方式,而应该从自我的审美感受出发,调动审美经验,把戏剧演出当成一个超功利的、自在圆满的审美对象,在直觉关照中,感受其中动态的形象画面和情绪氛围,让自由的心灵与戏剧的情境相沟通;在综合思考中,认识戏剧内在结构的有机性、戏剧情节的合理性、人物心理动机和外在行为的可信性,戏剧主题的深刻性,从而达到审美愉悦的目的,并实现情操的陶冶。

戏剧欣赏需要发挥欣赏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西方戏剧理论家有一种说法,叫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欣赏者由于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个人修养、审美素质的不同,所造成的带有必然性的欣赏差异。承认这种差异是必要的,但是,艺术形象还是有其固有特征和审美价值的,你理解的哈姆雷特可以和别人不一致,但是如果你说哈姆雷特跟麦克白差不多,恐怕就比较荒谬了。

我们说戏剧是一个有机整体,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戏剧中综合了很多其它艺术成分,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灯光、布景、造型、装置等等,因此,人们称戏剧是“综合的艺术”。综合是什么意思呢?中国现代戏剧家熊佛西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综合之意,“其中应该含有‘配合’与‘调和’的意思。配与调都非易事,非天才莫属。譬诸烹饪:虽然油、盐、酱、醋、葱、蒜、椒、姜,各样的佐料都应有尽有了,假如你的那位尊厨缺乏配合与调和的天才与训练,恐怕仍难做出佳肴。”(4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为舞台的各种辅助因素的展示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在戏剧中,演员的表演与情境的构成始终是主导因素,其它因素应当处在恰当与适宜的位置,如果其它因素对于演员的表演和情境的构成没能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在剧场看戏的时候,我们有时会感到布景过繁过重,搞得人眼花缭乱,反而让人顾不得角色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景压人”现象。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就说明这台戏的舞台布景是不成功的。

floyd 发表于 2007-3-23 15:20: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戏剧 欣赏 初论 
  • 发表评论: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日志分类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小站公告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日志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回复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留言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用户登陆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博客统计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