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南泉水源厂的工作人员在取水口附近水域
打捞蓝藻。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无锡水污染反映出城市综合治理步伐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的现实
工业排污、城区生活排污的历史原因,旅游与地产开发等新兴原因共同制约着太湖的综合治理
历史之重:千年古城的生活尴尬
无锡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四通八达的河网。这些曾经风光旖旎的、独特的江南景致,如今却成了无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下水道”。
6月2日,记者来到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最著名的景点——清名桥,河水浑浊腥臭,河道上有塑料袋、果皮、油渍等生活垃圾从上游源源不绝地飘来。沿河的老式民居,家家均有排水管探出,管下河壁因常年排水大都布满墨绿青苔。因是午饭时间,可以不断看见有人将生活污水排入运河。
“你现在看到的河水已经算比较干净的,在没有‘引长济太’之前,运河简直跟下水道一样,河水几乎是黑色的。”家住清名桥沿河的一位姓王的老人对记者说道,“在我10岁时,河水清澈得可以游泳,现在不但脏,而且天气一热,臭得简直不敢开门开窗。”
当问及运河污染原因,老人表示一方面他们这里的生活污水不是送到污水厂,而是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河道已经很久没有清淤,淤泥塞满河床。并且不排除上游化工厂的污水排放。
就“清淤”一事,一位曾参与清淤工作的居民向记者透露,运河无锡段长约11公里,近年也陆续有组织过部分河段的淤泥挖掘工作。但今年由于“资金问题”而被迫停止。
经过在清名桥、大公桥、跨塘桥、伯渎港以及惠山直街一带的沿河居民区走访,记者又发现了大量相似的生活污水排放现象。很多主河道变成人们排放三废的天然大阴沟,河道的臭水脏水又都直接流入太湖。
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变清”目标,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无锡市区内的河流因为大量存在的生活污水排放,水质堪忧。而这些河流的水质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太湖水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
工业之痒:污水处理厂成污染源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无锡滨湖区的太湖镇进行暗访。在太湖街道一带有不少化纤、铜铝材、生化装备工厂,记者在周新东路的电厂桥上看见河水完全呈黑色,流动性很差,污染十分严重。在一家化纤厂的外围,记者发现几处排气口,持续发出白色刺鼻气体。由于怀疑排污口在水下,记者试图与企业进行联系却被阻挡。
沿该河道上行,来到作为工业用水区的梁塘河。该河四周触目皆是工厂。河水同样黑臭难堪。据当地居民介绍,由于水污染事件,目前前方水闸已阻断该河流与蠡湖的流通。但在平日里,这些夹杂着大量工业污染物的黑臭河水一直在不断流入太湖。而这还只是无锡工业污染的一个小小缩影。据市民反映,在无锡刘潭、石塘湾、洛社、太湖村等沿河沿湖地带还集中着大量容易造成污染的中小企业。
据了解,《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无锡企业有313家。然而由于没有明确优惠政策,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而监管和处罚力度也不强,还有许多企业不能做到达标,依然在大肆排放。
太湖局水文水资源监测支队副队长王正明近日指出,太湖治理中一个新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污水处理厂成为污染源。他说,去年太湖局在对太湖上游28个污染源排污口的调查监测中就发现,废污水超标次数达到或超过50%的16家公司中,竟然包括了2家污水处理厂。王正明说:“其中一家的日处理能力只有2万吨,但一天接纳的污水量却是4万吨,显然,大量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太湖了。”
在污水处理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何在太湖治理上不但难有作为,反而沦为帮凶?根据建设部消息称,目前我国80%左右的污水处理及配套系统还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大多是政府收费,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致使投资匮乏、效率低下。
城建之痛:疯狂的沿湖地产开发
如果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是长期历史问题,那么如今与太湖相连的蠡湖一带日渐疯狂的地产开发,则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大隐忧。
在滨湖区蠡湖沿岸,房地产开发正如火如荼。大量工地正在忙着开工,造城造镇造楼盘。
记者来到蠡湖以南的蠡东村,这里建筑工地与田野菜地交错零落。当地村民则告诉记者,仅有的这些农田也已经卖给房地产商,沿湖一带除了少数公园,几乎所有土地都已被房地产所侵吞。
明日的蠡湖是否能够承受这些与日俱增的高楼和人流呢?有关数据显示,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7年3月30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Hari博士公开的《太湖水环境状况及水质修复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认为,无论是蠡湖、梅梁湖,还是整个太湖流域,水质恶化都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开始的。高密度人群的聚居、人类频繁的活动,都对湖泊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无锡城市建设逐步南移以及水污染的加剧,无锡的饮水源也在节节“败退”,从梁溪湖南退到无锡西山一带的太湖水域———贡湖。据了解,现在这个区域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3万多吨,工业污染日排放量为1000多吨。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也指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量迅速增大。这次水污染事件就是城市化过快潜伏的危机,而非偶然。
三产之累:超限养殖何时休
联合国的《评估报告》指出,从对湖泊污染因子的分析来看,目前蠡湖、梅梁湖的污染更多来源于生活和农业污染。
“治太”急需扼住农业污染的“喉咙”。《评估报告》显示太湖污染直接表现在总磷、总氮浓度的居高不下。从梅梁湖看,其周边农业用地上大量残余的氮,被雨水冲刷后通过纵横交错的河网系统进入湖体;从蠡湖看,目前仍有40%未经处理的污水通过内河入湖,污水来源包括大量的沿河饭店,以及水产养殖。
近年随着旅游餐饮业迅猛发展,品尝湖鲜愈加为世人追捧。于是围湖造田、围网养鱼的现象屡禁不止。在无锡马山一带,记者看到太湖数公里的水域内,航道两侧水面大都被围网养殖户大面积圈占,密密麻麻的竹竿和鱼网遍布湖面。
对此,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国祥教授曾表示,围网养殖对水质肯定有危害,最关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因为“把这块围起来以后,围网区的植被肯定给破坏掉了;此外对水的循环,水的流动交换,影响都非常大。即使是所谓生态饵料,投进去螃蟹也不能完全利用,它只吃一小部分,大部分水草烂在水体中,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太湖夏天水质非常糟糕,就是因为夏天投饵量非常大,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然而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太湖围网养殖面积的压缩十分困难。超限养殖既减少了太湖面积,破坏了景观,又污染了太湖水质,造成富营养化。
旅游之惑:过度开发破坏沿湖生态
“去年夏天梅梁湖这里还是一片片的芦苇丛,大量的白鹭在这里栖息。夕阳西下,连绵的芦苇荡美得让人记忆深刻。”任教于江南大学的王俊说。
然而当记者6月2日下午到达此次无锡蓝藻暴发的重灾区——太湖北部的梅梁湖,却发现王老师描述的芦苇丛早已被推倒。
在梅梁湖进水闸,也就是梅梁湖与太湖的相连处,一座数月前才设立的泥土围堰刚被挖开。不远处的水域,一条长达数百米的施工便道和大片工地颇引人注目。据当地工人介绍,那片工地是正在修建的游艇码头。经过进一步调查,记者发现该区域进行的工程,是纳入无锡城市规划的太湖国际度假村大型项目。根据规划,该度假村将设有娱乐、餐饮等大规模旅游设施。
针对泥土围堰的建立和拆除,现场有工人称是为了犊山水利工程检修水闸而设,现在因为太湖水污染事件紧急挖开,好让蓝藻滋生的太湖水能够排出。而当记者追问及与旅游项目的建设是否有关时,部分在场人员在回避之后表示默认。一位参与犊山水利工程的老工程师更向记者透露,由于围堰的隔断,泥坝以南的太湖部分水域曾一度水位极低,对水污染存在一些影响。
在太湖沿岸,还可以看到不少在建旅游项目。除此,环湖大道上林立着假日宾馆、饭店、湖鲜馆以及各种部门疗养院。
家住附近的市民亦向记者投诉最近10年太湖沿岸的大树不断被砍伐,换之以成片矮小的茶树林;连绵的湿地被挖掘,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砌成的驳岸,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太湖已经非常脆弱了,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严重丧失。”中国环科院院长孟伟向媒体指出,“人类过度地使用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孟伟说,湖泊是很大的自然系统,但长期以来我们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它,导致了湖泊系统性问题的出现,跟河流相比,湖泊更需要“休养生息”,太湖蓝藻危机是给人们的一个强烈警告!
“太湖美,最美太湖水”。当慕太湖之美而来的游客,面对今日弥漫着蓝藻臭气的太湖,无景可赏,无水可用时,怎能不心生“太湖美,今安在”的困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水污染事件,无锡旅游也备受冲击,平日游人不绝的鼋头渚游客十分稀少。旅游过度开发埋下的环境隐患,在这次水污染事件中终于显现。 (记者 陈丽娟 发自无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