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化:色彩丰富、样态重叠的艺术景观(六)

三、白剧

1、白剧的形成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白族人口约150万,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世代居住在风光明媚、画山秀水的苍山洱海之间。汉、唐时代甚至更远的岁月开始,云南与中原就有往还关系,爨氏政权灭亡后,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滇西。南诏、大理国时期,这种关系往还更是密切,边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就在这种往还中结缔了深厚的关系。尤其明末清初,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屯田带来了外来的戏曲文化,与白族地区音乐舞蹈和语音相结合而形成了白族地区吹吹腔表演与属于说唱曲艺的大本曲的故事叙述相结合、并且向滇剧等其他剧种学习而更加戏剧化的白剧。三弦伴奏是大本曲的主体乐器,而后来加入甚至显出强势的唢呐是北方梆子、秦腔的重要乐器,白剧中这两种乐器具有代表性,恰恰是白剧中文化构成来源的一种证明。

通常,说到大理白剧,人们总是想到吹吹腔和大本曲。这里,应该区分:如果“白剧”这个概念是指“白族的戏剧”的话,那么这样的联想和理解不错。但是,如果是指一个剧种的话,白剧就是吹吹腔、大本曲和白族地域文化的民间歌舞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地方剧种了。

白族吹吹腔是外来戏曲音乐的本土化,有人认为“实际属于罗罗腔,源是出于弋阳系统。”25但大理州文化局曾经组织专人到江西等省调查探寻吹吹腔戏的源头,江西研究者流沙通过比较,认为:弋阳腔没有赵匡胤戏,而吹吹腔戏里很多,而且,“以唢呐伴奏戏曲演唱是从西北剧种演唱开始的。”“吹吹腔剧本分‘折’而不称‘出’,与北方剧种相同。”26这就否定了吹吹腔来自弋阳腔的说法。云南戏剧研究专家黎方认为:“白剧吹吹腔的源头为安徽、湖广等地的‘吹腔’、‘罗罗腔’,由大西军于明末清初带到云南,带入大理地区,同白族人民的生活、语言、艺术、宗教、习俗等相结合,并吸收其他剧种的一些因素而逐步形成。”27这里说的又是徽调、汉调。从这个小小的研究点上,都可以看出,云南文化交流混融的特点。但不管怎么界说白族吹吹腔的来源,各说并存,本身就证明了其自身的丰富性和艺术通约性,而且,外来戏曲文化影响结合本地乐舞文化、社会习俗形成白族吹吹腔却是可以肯定的。

大本曲据信来自“经变”故事和宗教“俗讲”,是魏晋、盛唐遗风。南诏当年,与中原往还频繁,唐太宗时佛教兴盛,南诏遣唐的使者贡差,难免受到中原佛教这种传播方式的影响。白族地区本身又具有小乘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文化习俗中,用曲艺俗讲佛经故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大本曲是一人用三弦伴奏,一人说唱故事。也有自弹自唱的演出形式。与鼓书、评弹、落子之类的说唱艺术统属曲艺演唱样式,弹唱叙述故事多而表演少,扮演角色完成一个故事过程的表演,就更是没有了。只有在与吹吹腔的歌舞表演、戏剧人物行当结合起来,讲唱叙事变成了扮演表现、表演叙事的时候,才成为了白剧。

2、白剧的特点

历史上,白族戏曲文化影响巨大的是吹吹腔和大本曲。

白剧的构成,吹吹腔的歌舞表演和大本曲的说唱叙事相结合,加上别的剧种的艺术上的影响,具有生、旦、净、丑的行当。根本而言,白剧的主体部分就是来自外来戏剧文化,只不过是本地化了,按照白族人民的音乐喜好、审美取向和语言表达习惯——“白、汉交替夹杂”来整合的一种地方化了的外来戏剧。这一点,与滇剧一样。

音乐上,白剧主要是吹吹腔主体,大本曲音乐、滇剧、川剧的音乐或表演都有所借鉴。但是,也存在吹吹腔主体和大本曲主体的不同风格的白剧。前者歌舞表演特点突出,有生、旦、净、丑行当;后者大本曲曲剧说唱色彩浓郁,只有叙述讲唱中的人物,没有角色行当的扮演。语言上,吹吹腔时代是根据人物和戏剧情节需要,白族民家话28与汉语交替使用。“民家曲,以民家语为之,声调不一,音韵悠然动人,亦有演作戏剧者,或杂以汉语,调之汉僰楚江秋。”29这是目前知道的清代雍正年间关于白剧演出描述的最早记载。吹吹腔通常是单曲连缀,七言、十言和山花体,四句一段,唢呐、锣鼓过门之后,重新起唱;大本曲作为说唱艺术,音乐就丰富得多,常用多曲连缀。唱腔上被称为有“三腔九板十八调”,或“九板十三腔”。三腔,即活跃在以大理古城为中心地区的吹吹腔的不同流派:南腔、北腔和海东腔。九板,是大本曲的九种基本音乐腔调。“三腔九板十八调”是“北腔”的分法,“南腔”则分为“九板十三腔”。其实这些腔、板、调,都是一些相对固定的曲牌小调,根据戏剧内容和表达需要调整唱词的表演方式,是一种音乐结构的戏曲程式。

语言上,吹吹腔和大本曲主要是白族语言夹杂汉话。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以1962年大理州白剧团的成立为标志,白剧作为一个民族剧种发展起来。白剧的舞台语言就变为汉语白音——一种白族口音的汉语言了。

白剧有来自吹吹腔的脸谱系统,与京、滇、川剧脸谱不同,却与弋阳腔、青阳腔的脸谱图式相近,这一特点再次点明了白剧在整合外来戏剧文化中诞生的事实。人物行头来自明清戏服,根据白族服装特点有所改变。白剧现代戏,人物服装就接近白族生活装束了,但有了提炼、加工和美化。

3、白剧的流布和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白剧除了大理州白剧团、大理市吹吹腔剧团外,在全州境内各县大约有20余个吹吹腔、大本曲业余演出团体。生活风雨,社会沧桑,如今文艺体制改革、市场化运行要求下,经济生活成为社会文化中心的时候,还会剩下多少戏曲团体,很难预料了。但历史上,吹吹腔和大本曲有过自己的发展和繁荣,在白族、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世代杂剧的苍山洱海之间,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和乡风村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少不了吹吹打打,歌声舞影。在数百年的岁月里,地区风俗习惯的传承,历史文化的传播,道德人心的匡正和社会行为的规范,都通过这些演出潜移默化地传给地区的人民。事实上,吹吹腔与大本曲结合,加上其他外来剧种的影响催生白剧后,大本曲和吹吹腔仍然存在,作为地域乡土表演艺术存在,构成与白剧有“血缘”关系的戏曲、曲艺文化。大本曲《选秧官》曾经获得过全国奖项。

白剧确立后,也迅速发展,有过自己的辉煌。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苍山会盟》、《阿盖公主》、《将军泪》、《白月亮、白姐姐》、《情暖苍山》等等,在国家、省级戏剧调演的文化盛事中屡屡获奖,让云南省内外的人们认识了白剧这一少数民族剧种的独特魅力。

floyd 发表于 2007-3-23 10:13: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日志分类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小站公告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日志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回复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最新留言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用户登陆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博客统计
无锡南洋剧社博客
 
Powered by Oblog.